茶黄毒蛾的为害情况及综合防控技术

本文属转载内容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海涵!所转载内容不代表本行意见。
茶黄毒蛾的为害情况及综合防控技术

危害茶叶的害虫较多,如茶黄毒蛾、茶尺蠖、假眼小绿叶蝉等,以茶黄毒蛾危害最为严重,严重影响了茶叶产量和质量,给茶农和茶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。

一、危害情况

1. 危害特征。茶黄毒蛾为鳞翅目毒蛾科,又名茶毛虫、摆头虫、吊丝虫等,我国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陕西等地均有分布。幼虫共6~7龄,1~3龄常数十至数百头群集在叶背取食茶树顶梢嫩叶叶肉,致使被害叶片仅剩透明的薄膜状上表皮;3龄后分散危害芽、叶、花、幼果等,从叶缘开始取食,造成叶片严重缺刻,严重时造成秃枝。

2. 生活习性。幼虫多在温度较低的时间段(如早晨、黄昏或夜间)爬至枝端取食,中午高温时躲避在树冠内。幼虫老熟后,在茶树根际土缝中、枯枝落叶下结茧化蛹。以卵越冬,越冬代卵分布在茶树中下层的叶背上,于翌年气温回升时开始孵化危害。

3. 发生规律。不同地区因气候条件差异,发生代数也不尽相同,大部分地区1年发生多代。1年2代的幼虫危害期分别为4月中旬至6月中旬、7月上中旬至9中下旬,1年发生3代的幼虫危害期分别为5月上中旬、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、8月中下旬至9月。

二、综合防控技术

1. 加强茶园生态管理,提高茶树抗虫能力。清除茶园的枯枝烂叶,破坏茶黄毒蛾化蛹场所;及时修剪,销毁剪下的枝条和叶片,除去茶黄毒蛾喜欢取食的嫩叶;结合施底肥,通过给茶树根际的土壤翻土破坏化蛹场所,或者培土5~6厘米高,防止成虫羽化;施足底肥,生长期将有机肥和无机肥结合施用,增强茶树抗虫害能力,但应控制氮肥的施用(以免徒长),多施磷、钾肥,增强树势。

2. 人工消灭卵块、幼虫,或用灯光诱杀。茶黄毒蛾以卵越冬,可结合秋冬及早春茶园的管理措施,人工消灭产于叶背的卵块(向阳的茶园要重点检查);利用幼虫的群集性及假死性,发现后将叶片剪下,放入水盆(加洗衣粉或药剂)中,淹死(或毒死)幼虫;可用木棍等敲打树体,待幼虫吐丝下垂或坠地假死时,捡起放入上述水盆中。根据成虫的趋光性,在成虫高发期,给茶园挂1盏黑光灯(19:00~23:00)诱杀,能很好地减少下代的虫口基数。

3. 充分利用自然天敌、生物制剂及性信息素。

①利用自然天敌。茶黄毒蛾的自然天敌较多,可分为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两类,尤以寄生性天敌较多。寄生性天敌可寄生卵和幼虫,寄生卵的有赤眼蜂和茶毛虫黑卵蜂(优势种,寄生率为15%~20%,越冬代卵达45%以上);寄生幼虫的有茶毛虫绒茧蜂(优势种,寄生率达20%左右)、茶毛虫瘦姬蜂、毒蛾瘦姬蜂、小孢瘦姬蜂、日本黄茧蜂和寄蝇等。捕食性天敌有步甲、蠼螋、蜘蛛和青蛙等,其中白斑猎蛛为优势种。蜘蛛多栖息在茶丛上,其捕食量占捕食性天敌总捕食量的70%以上,最高可达90%。

②利用生物制剂。生物制剂是一种对害虫有效而对环境安全的生物药剂,目前针对茶黄毒蛾有效的有BT、白僵菌871菌粉、茶毛虫NPV、苦参素、阿维菌素、鱼藤酮等,其中应用最多的是BT类制剂。针对茶黄毒蛾在3龄前有聚集危害的特性,可在其3龄前使用16000IU/毫克的BT制剂10000倍液、2.5%鱼藤酮乳油300~500倍液或0.36%苦参碱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。

③利用性信息素。性信息素的主要成分为10,14-二甲基十五碳异丁酯。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田间实验,效果非常理想,大面积使用的茶区与未使用的茶区相比,茶黄毒蛾雌蛾怀卵量减少93.50%,卵块减少85.21%,幼虫数量减少81.15%。

4. 使用高效、低残留的化学药剂作为应急防治措施。虽然化学防治方法见效快,但容易对环境和茶叶造成污染,所以不要轻易使用,特别是出口的茶叶更应注意。当茶黄毒蛾大面积发生,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时,可选用高效、低残留、残留期短的药剂,如2.5%功夫菊酯3000~4000倍液、2.5%天王星3000~4000倍液等喷雾防治,要注意防治时期及药剂的轮流使用,避免其产生抗药性。因茶黄毒蛾越大对药剂的抗性就会越强,防治一般选择在3龄前。